查看原文
其他

总精对话第一期:太保产险陈森总详解太保精算力量

13个精算师 13个精算师 2022-08-05

    太保产险是产险业 “老三家”的一员,经历了2014年承保亏损后,自2015年开始综合成本率持续下降。从2014年的103.8%下降到2017年的98.8%,承保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发展速度也进一步回升,2018年实现超越市场的快速增长。可以说,经过3年的发展,太保初步实现了战略转型。

那么,

太保转型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呢?

“总精对话”第一期


    近日,“13精”专程邀请了太保产险的总精算师陈森先生做客“13精”,“13精”主编与陈总做了一次近距离,小范围的深度访谈。通过访谈,陈森总向“13精”讲解了太保产险的精算团队、太保的转型战略以及他本人对车险费改的一些见解和期望。


主编:

    陈总好,欢迎来到“13精”,让我们向陈总的到来表示欢迎。最近这几年我们看到太保产险的业绩非常好,我们很好奇,太保产险的精算体系是怎样的?精算师在内部的上升路径怎样?


陈森总:

    谢谢周总的邀请,“13精”在业内的影响力非常大,差不多也是业内最专业的公众号了。我先回答周总这个问题,从团队架构、人员背景等方面介绍下太保的精算团队。



主编:

太保产险的精算体系是怎样的?精算师在内部的上升路径怎样?


陈森总:


    团队架构中比较特殊的地方是三级结构,总公司-区域-分公司;全国分为7大区域:东北、环渤海、西北、华中、长三角、珠三角和西南。


    区域精算负责人和分公司精算岗都是双向汇报既向分公司汇报也向总公司精算部汇报。


    区域精算负责人隶属总公司精算部、薪酬等按照总部标准,所在辖区的分公司所在地可以任选工作地点。各分公司的精算岗一共100人左右,40家分公司每家设2-3个精算岗,隶属分公司,大多数人有数理分析背景。

    

    太平洋产险的精算团队在总公司大概是三十人左右,这里有北美财险精算师、中国精算师,还有准精算师以及还在考试的学生。

    

    精算部有两套考试认证机制。一是外部认证机制,鼓励大家参加外部精算师考试,提供考试假期、费用报销等福利。如获得精算师资格,奖励2万,也会根据考试结果对薪酬进行有相应的调整。二是内部认证机制,我们有太保自己的培训考试认证体系,主要是针对分公司精算人员,认证体系模仿外部精算考试,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精算师,考试前会集中培训一周。去年已经成功举办了第一届认证考试,今年刚刚举办完第二届认证考试,考试通过率50%不到,还是比较严格的。

    

    团队特色及理念方面,从我进入太保以来,致力于让精算团队具有活力和流动性,开放性管理的同时鼓励良性流动,支持精算师们调配到分公司或者业务部门工作,公司内部的岗位调动都是积极配合和支持。

    

主编:

刚毕业的精算研究生能挣多少钱?


陈森总:


    毕业生年薪一般在13-15万(基本工资、绩效、福利合计)。这里绩效是按照考核等级系数为1的情况计算的。按公司的整体考核体系,绩效分为三个系数,公司、部门、个人的绩效奖励系数各占一定权重,个人考核达到良好或优秀,绩效系数会高于1,如果公司和部门的系数也高于1,应该会拿到更高的年薪。不过,考核也是很严格的,如果表现不好的话也是有系数低于1的可能。


    


主编:

过去几年太平洋产险的综合成本率在逐年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未决赔款准备金的充足性如何呢?





    主编谈到 这点的时候提到,陈森总是2015年到太保任职,而这之后太保的成本率就逐年下降。


    陈森总笑谈到,下降跟自己到任的时间是比较契合,从统计学上讲具有强相关性,但强相关性并不代表一定有因果关系,主要还是2015年初到任的顾越董事长带领管理层和员工们共同努力的结果。2015年顾董到任后对公司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指出准备金和业务质量的诸多问题,之后用三年的时间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坚决砍掉高风险亏损业务,大力发展优质新兴业务,取得了调整转型的初步成功。

    

陈森总: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未决赔款准备金是非常充足的。


    首先,2014年出现严重亏损的直接原因是补提之前未决赔款准备金的缺口。未决准备金的严重不足其实只是表象,根本原因还是出在业务发展上,就像面粉已经发霉了做不出好面包是一样的,大家看到的是你做了一个馊面包,其实是面粉已经有问题了。


    未决赔款准备金计提严重不足的背后是赔案估损不足。未决估损的逻辑是一个赔案进来之后,理赔部门要确定一个估损金额(以人伤为例,根据地域、受伤情况、责任比例等确定估损金额),赔案的估损金额是决定公司赔付率的主要因素。以前管理不严格 ,造成分公司操纵赔案估损,业绩不好就少估,好的话就多估。

以估损充足率来衡量(即所有未决赔案的初始估损金额,除以一定时间之后(季度、半年或一年)时点的已决金额加仍未决估损金额),如果充足率高于100%,说明估损充足,如果低于100%,说明估损不足。14年之前,我们通过回溯发现交强险估损充足率最低的分公司竟然不足20%。


    精算师们都知道IBNR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纯IBNR(已发生未报告),另一部分是IBNER(估损不足准备金),如果每家分公司的估损充足率都很稳定,即使存在估损不足的情况精算部也可以对IBNER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估,但如果各家分公司的估损充足率都是上下波动跳来跳去就很难进行准确的未决准备金评估。

    

    2014年之后,针对估损不足的问题,精算部与理赔部门制定了严厉的考核措施,将公司的估损充足率迅速提升到充足线以上。以估损充足率一定的合理区间为标准,精算部每年对分公司估损充足率进行回溯分析,低于下限的分公司要按照1:1的比例扣减当年利润。如果存在人为操纵现象则机构负责人将被免职。政策调整之后,目前各分公司的估损充足率基本都在充足线以上。

    

    解决了估损充足的问题,2015-2017年未决的几个指标都表明未决充足度在不断的提高,未决/已赚保费比例上升的同时,理赔效率的提升非常明显。2015年车险未决赔案在120万件左右,到2017年底在50万件以下,结案率不断提高,当年报案结案率在90%以上。未决案件的数量只有原来的40%左右,未决案件数量变少之后,赔案未决估损的余额也会相应变少。但是我们过去三年的未决准备金总额一直是稳中上升的。所以,在车险存量未决案件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未决准备金不断加厚,整体准备金一直保持在相当充足的水平。

    

主编点评


    2014年之后,太保转型的策略是限制劣质业务的同时将重点放在有效益的新兴业务发展上,即注重业务质量也要跟上市场发展节奏。2014年成本率破百主要还是由于之前业务发展方面各类问题累积影响的集中爆发。




主编:

太保年报中提到车险客户商险投保率,是什么?


陈森总:


    车险分为交强险和商业险。其中,交强险是强制保险,商业险是自愿投保,车险客户商险投保率指的是所有车险客户中,有多少既投保了交强险也投保了商业险。

    

    江浙沪的交强险严重亏损,赔付率超高,成本率都破百,而商业险的赔付率相对低,只有靠商业险去弥补交强险的亏损才能实现车险整体的盈利,所以商业险投保率就非常重要。


    而有些地区交强险赔付率低盈利性是非常好的,商业险赔付率相对较高,有些公司在这些地区重点做单保交强险的业务。但是大公司在交强险盈利的地区,如果只注重交强险的话,市场规模和份额难以维持,所以也要强调商业险的投保率,就是所谓的“保全”。

    

    这个指标主要是检查一个机构业务拓展能力,看看能让多少客户购买交强险的同时购买商业险。


主编:

太保年报中非车险增速较快,精算对非车险有哪些支持?


陈森总:


    非车险险种差异比较大,不像车险只有一个统颁产品,可以用一套精算模型全都覆盖。对于非车的个险及分散型业务我们已经能做到精算建模基本覆盖,比如个人意外险、责任险、中小微企业财产险等,精算建模对风险水平、纯风险成本进行评估,判断业务质量和匹配的费用资源是否合理。

    

    我们在巨灾风险方面也建立了系统工具,用于统计目前所有有效业务累计的巨灾风险。通过巨灾模型测算,得出有效保单遭遇十年一遇、二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等回归期灾害事件时公司的损失是多少,并依据模型和公司风险偏好确定再保险分出方案。另外我们也建立了灾害预警系统,比如一个台风来了之后,根据台风预计的路径和范围,确定公司有多少承保标的受到什么程度的影响,要提前采取哪些防损措施等。

    

    非车险未来的精算建模发展空间、潜力都比较大,比车险要有潜力。因为车险建模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期也可以说是平台期,向上提升的空间较小,而智能驾驶功能的不断加强使得碰撞风险在不断降低进而会威胁到传统车险存在的必要性,传统车险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出现颠覆性变化是大概率事件。相比车险前景的不确定性,非车险增速非常快,比如个人类业务和政策性业务,精算都可以发挥很多作用。

    



主编:

非寿险近几年的发展有目共睹,从2004年准备金到2009年的会计准则二号解释到2015年的车险费改,监管倒逼着非寿险精算一步一步成熟。2015年的车险费改更是极大的推动了精算对车险定价的技术支持。

但是,费改以来各家公司对费改的看法都不一致,作为大公司的顶级精算师,您怎么看这种渐进式的改革?


陈森总:


    商车费改的方向肯定是正确的!总的目标是把商业车险的定价权交给市场,改变目前低赔付率高费用率的低效现状!15年6月之前,行业车险的赔付率不断降低,很多公司商业车险赔付率还不到50%,40%左右的费用率是行业普遍现象,这使得投保人花100元投保,只能获得50元左右的赔付,另外的50元都浪费在渠道和公司管理费用上,这肯定不是一个有效的市场。

    

    相比之下,海外成熟车险市场的赔付率在70%到80%左右,费用率在20%到25%左右。以美国为例,中介渠道的费用在11%到13%非常稳定,公司内部运营管理成本在7%到10%,赔付率在70%到80%左右,市场显然比我们更加有效。为了让国内车险市场更加高效、更多让利给消费者,监管机构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肯定是正确的。

    

    费率改革的同时应该进行车险产品的改革,只有放开产品管制让产品多样化才能让保险公司从价格战的死胡同里走出来。现在大家看到的中国车险市场就卖一个标准产品,就是监管机构允许的示范产品,费率条款全都定死了,虽然可以通过自主折扣系数降价但也是在监管确定的规则范围内。所以当大家都卖一样的产品时,唯一的竞争手段就是价格,费用直接或间接返还也是一种降价方式,是在保费达到下限无法进一步下降时的间接降价方式,目前车险市场的窘境就是只有降价销售这一种竞争方式。

    

    费率改革的同时应该进行产品改革,保险公司才可能从价格战里跳出来。把车险产品按不同需求设计成各类定制化的产品。例如:高端车的车主看中的是便捷全面的服务,可以设计保障全面、服务贴心的专属高端产品;对于价格敏感型的客户,设计价格优惠型产品;对于新能源车设计注重电池保障的专业产品;对于不常开车的车主设计按里程、天数等计价的产品;针对只是周末开车购物或只是周一至周五开车上班的用户设计保障和价格完全不同的产品。另外,新能源车跟燃油车的构成不同,车价的一半在电池上,电机30万公里以下免检,风险本质完全不同,再用燃油车的费率条款来承保电动车完全不合理;车联网和智能驾驶在未来几年的快速发展会让汽车成为电脑和手机之后的下一个互联网终端,与之对应的新产品会具有无限想象的空间。

    

    对产品放开之后,竞争手段就会从单纯的价格战转向产品的多样性设计以及服务保障上,所以费率完全市场化的同时,放开车险产品及涉车产品是解决当前车险市场困境的另一重要手段。

 

主编:

为什么改革之后,赔付率下降了呢?


陈森总:


    商业车险费改开始之后,地板价不断下移,公司卖的车险就越来越便宜,单均保费越来越少,按理说赔付率应该越来越高。而实际上却是下降了,这主要是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方面,受NCD系数影响,千元损失以下的小额赔案,消费者可能选择不报案以换取下一年保费下降或者不上涨,所以行业看到的是自商改开始后出险率在不断下降,这就是所谓的商改红利。

    

    另一方面,交通状况和汽车本身的改进对出险率降低也起到了促进作用。首先,人们开车的安全意识大幅提高,以上海为例,交通规则越来越严,超速、直线变道、违规停车、右转不让行人等都被严格执行罚款和扣分,这种交规监管的加强也使得大家的行车安全意识大幅提升,从而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在不断下降。

    

    最后,汽车硬件辅助驾驶功能的不断提升和车辆辅助智能系统的普及,使得对车辆事故的预警和提醒功能大为加强,不同等级的自动驾驶(L1-L5)功能也会在未来逐渐普及,所有这些技术进步都使得碰撞的风险大幅降低,因为车险主要是围绕碰撞风险产生的险种,所以车险的核心风险就降低了。




主编:

三地全面放开后,您预测下三率有哪些变化?

从精算看,放开之后应该就是拼定价,中小公司定价能力肯定不如大公司,您怎么看?


陈森总:


    从保费和三率来看,变化会是保费下降、赔付率上升、费用率下降、成本率希望能够稳定!费改之后,保费肯定会大幅下降,行业短期内负增长是正常现象!赔付率会大幅上升,预计在70%到80%,费用率降低到20%到25%左右!综合成本率会相对稳定或者稳中有升。

    

    从精算专业来看,完全的费率市场化,终于把精算团队推到了最前端!简单的说,商业车险的费率完全放开后,你想卖多少钱都行(当然是在监管认可的报行一致前提下),价格下限的放开理论上可以做到逐单定价。一张保单卖多少钱应该根据纯风险保费来确定,纯风险保费是根据精算模型而来,所以可以做到一单出一个底价(纯风险成本加上销售、渠道、运营的成本),有了底价,就可以在此之上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价格,每单的价格就差异化了。当然,目前监管机构是要求各公司报送合理的费率方案并要求公司执行层面必须与报送方案一致,所以在三地费改落地的初期不太会出现上述理想化的情形。

    

    大公司有自己成熟的车险纯风险保费模型,模型风险因子及纯保费计算都已经嵌入了车险的核保系统。一张保单可以在系统里实时测算成本,保单赔付率和成本率也可以做到实时监控。以前有地板价的时候,低于地板价的保单仍是按照地板价承保,公司的精算模型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全面放开后,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会进一步提升。




主编:

精算师的缺口越来越大,作为资深精算师,陈总怎么看精算师这个职业?


陈森总:


    任何职业,只要有专业判断成分就相对安全些,依靠专业经验的专业判断是不会被程序取代的,如果工作经验的增长对专业判断还有价值提升,是呈正相关的关系,那么这类职业就更加安全,精算就是这样一个职业。

    

    参照成熟市场的话,我更看好产险精算的发展。以美国为例,直保公司的产险精算师工资平均水平比寿险高20%。主要是因为寿险流程化、标准化的东西比较多,依靠系统、自动化工具较多,精算师自己专业判断的东西相对较少。产险的险种复杂,航空航天(高波动险种),工程险,农险(巨灾驱动),车险(符合统计原理的大数据驱动)都各不相同,险种的多样性复杂性远超寿险,根据模型计算不出完全准确的结果,只能确定一个合理范围,需要精算师最后做专业判断确定结果。


提问环节


1.将来精算是否会被机器学习所代替?

     

    统计模型解决不了内部的残差问题,同一类风险的整体出险率和赔付率可以预测的较为准确,但是同类风险内部个体间的差异目前统计模型不能很好识别。如果消费行为、驾驶行为(车联网数据)等大量数据被应用于机器学习,机器学习很可能会优于传统的统计模型。


2.行业增速上升,赔付率破百的情况,年末是否会有变化?

     

    行业主要公司上半年增速快,成本率往上走会是趋势。下半年监管如果不出台比较严厉的监管措施的话,车险的综合成本率会继续有所上升。


3.太保的优质业务是怎么定义的?

     

    车险费率完全市场化后,车险的优质业务很难定义,因为低风险业务保费也低,赔付率可能会大幅上升,高风险业务保费可能相对更充足,赔付率反而相对稳定。

     

    未来优质业务的重点应该放在非车险上,非车险里的个人险种、分散型业务、政策性相关的业务大多都是质量不错并且风险可控的业务。

     

4.中国车载设备安装率不高,保险公司是否有动力去推广?

     

    从国内目前情况看,家庭自用车后装车载设备的发展潜力不大。营运货车可能是车载智能设备应用能够突破的领域,货车风险水平高,造成恶性交通事故多,政府也有动力提高货车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同时货车的单均保费高,对后装车载设备的成本也有更强的承受力。

     

    综合几方因素,营运货车用智能化装备监控危险驾驶行为(犯困、抽烟、打电话、超长时间驾驶)有比较广阔的应用空间,只要做好过程化风险管控,应该会有较好的提升空间。


感谢


    与陈森总轻松愉快的访谈结束的好快,但是却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值得深入思考和学习的东西,与大咖交流真的是受益匪浅。


    “13精”再次对陈森总表示衷心的感谢,也期待下一次的相逢!

  


To 亲爱的粉丝们


    之前预告的时候,有粉丝反馈“13精”有眼光请到这样一位男神啊!

    小编也是深感遗憾,未能给大家一个亲临现场与男神学习的机会。希望下次有机会,给大家安排一个现场会哦~

    大家如果有什么想问男神的,可以在下方留言,小编会集体整理,看看有机会再向大咖请教哦~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13个精算师

新浪财经头条号:13个精算师

邮箱:thirteenactuary@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